发展心理学复习一定要知道的童年期儿童心理|心理学考研
日期:2021-07-16 作者:博仁考研 浏览量:925
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只能靠自己。在考研复习的道路上,发展心理学也是一座必须翻越的大山。今天博仁考研的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发展心理学复习中一定要知道的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知识吧~~全文篇幅较长,建议收藏后再看\( ̄︶ ̄*\))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些心理学家对于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表述:
1弗洛伊德
潜伏期:这一时期儿童“力比多”主要的满足区域仍然是性器区,但是在儿童的行为中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儿童为了解决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冲突,都压抑了性的表现。潜伏期的儿童把“力比多”投入到了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的游戏中去。
2埃里克森
学龄期: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3皮亚杰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能服从逻辑规则,但是认知活动相对具体,不能进行抽象运算,8岁左右形成客体守恒性。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去集中化、去中心化、思维可逆性。其中,去集中化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今天的知识点主要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四部分内容构成。
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一)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点
1.学习动机
儿童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按照与智力的关系可以分为具体动机、抽象动机等,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不具有跨文化普遍性。
2.学习兴趣的变化
(1)由对学习的外部活动转向学习内容。
(2)由不分化逐渐转向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感兴趣。
(3)由对具体知识的兴趣转向抽象因果关系的兴趣。
(4)由课内阅读扩大到课外阅读。
(5)受游戏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3.学习态度
对老师的态度由绝对权威到开始怀疑,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归属感逐渐加强,对作业的态度不断自觉化、责任化,逐渐树立正确的评分意识。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
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和贯穿性。
2.学习障碍的症状
(1)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的障碍。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障碍。
(3)发育迟缓或品行问题等。
3.学习障碍的矫正
神经心理学习障碍的补偿方法、动觉训练法、语音一书写一发音方法、视—听一动觉法等。
二、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书面言语的发展
书面言语是言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掌握顺序为识字、阅读、写作。
整个小学时期,最初是书面言语的水平落后于口头言语的水平,约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的水平逐渐赶上口头言语的水平,四年级时开始表现出优势
(二)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虽然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却具有和外部言语不同的新机能。内部言语跟抽象逻辑思维有更多的联系,它主要执行着自觉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内部语言还不像成人那样发达。
内部言语的发展即言语的内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和无声思维阶段。
Tips:
童年期的言语发展和先前相比,在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的掌握上进步飞快,这主要与接受了学校教育有关。另外,学校教育提供的环境,也促进了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
三、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经验,童年期儿童就不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
1.整个童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
3.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但是有待完善;9~11岁时表现出辩证思维的萌芽。
4.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表现在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三方面。
(二)元认知及其发展
1.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1)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
(2)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3)元认知监控:是运用自我监控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如何做。元认知的监控过程包括制订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2.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1)元记忆的发展
元记忆是元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主体对记忆活动和记忆过程的知识和监控,即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①元记忆知识的发展。学龄前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元记忆知识,5岁儿童意识到识记一个短的词要比识记一个长的词容易,识记自己熟悉的物体比识记生疏的物体容易,记住昨天发生的事情比记住上个月发生的事情容易。但学龄前甚至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的元记忆知识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记忆能力。
②元记忆监控的发展。年幼儿童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记忆,也不能准确地把握学习的程度,中小学生的监控判断呈现波浪式发展。12岁和15岁时出现两个高峰点,每个高峰点出现之前都有一个准备期。
(2)元理解的发展
元理解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的阅读理解活动及其各种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的认知、监控和调节。元理解也包括元理解知识和元理解监控两个方面。儿童元理解监控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年龄差异又存在着个体差异。
(3)元学习能力的发展
元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种学习能力。
儿童的元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2岁的儿童就可以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为了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他们经常自发地练习和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法和对物体的命名。
四、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获得社会自我。发展存在两个高峰:1~3年级和5~6年级。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儿童的这种认识也有很大具体性、绝对性。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表现出以下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发生在幼儿阶段,在小学阶段有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自尊心上。
(二)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
1.社会认知
(1)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从对自己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及长远利益的关心;从对事物的具体思考到抽象思考;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
观点采择,是指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
(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是指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儿童7岁时已克服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因此,该能力在童年期有明显发展。
塞尔曼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表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存在五个阶段。
① 阶段0:3~6岁,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不同。
②阶段1:6~8岁,社会信息角色采择,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
③ 阶段2:8~10岁,自我反省角色采择,能考虑他人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④ 阶段3:10~12岁,相互性角色采择,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⑤阶段4:12~15岁,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能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
弗拉维尔认为,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存在阶段;②需要阶段;③推断阶段;④应用阶段。
(3)社会关系的认知。
达蒙研究了4岁以上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发展阶段,将其分为了三个水平;
①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
②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
③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服从既可以自觉自愿,也可以被迫。
(4)相互社会化。
父母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儿童也会促进父母的社会化,这种双向作用称作相互社会化。成人不能像注射疫苗一样把自己的规范传递给儿童,儿童也不会机械地重现他们的所见所闻。社会化的相互作用具有双向的效果,它既改变儿童,也改变与儿童接触的他人。将教师和父母看作仅对儿童具有单向的社会化影响的观点是缺乏动力性和失之偏颇的。
2.交往技能
(1)亲子关系。
①交往的时间和内容发生变化。
②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③冲突减少,产生冲突时能够共同解决冲突。
④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6岁以前,父母控制;6~12岁,父母儿童共同控制;12岁以后,儿童控制。
(2)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①友谊的发展特点:亲密性、稳定性、选择性。
②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③同伴团体的基本特点:以一定的规则为基础,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限制成员的归属感,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④塞尔曼儿童同伴友谊发展五阶段:
第一阶段:3-7岁,无友谊概念,儿童间是暂时的游戏同伴关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其享阶段,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以后,最高阶段,认识到友谊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敬的基础上。
(3)师生关系。
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同时,教师期望对学生有广泛影响(罗森塔尔效应)。
(三)品德发展
1.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协调性
(1)逐渐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渐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品德发展中存在关键期或转折期(三年级下学期前后,9岁左右)。
2.道德动机的发展
从服从向独立发展;从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
3.道德意识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6~7岁的儿童从行为结果进行道德判断,10~12岁的儿童更看重行为的动机,9岁左右,大体是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
在我国,7岁时主观判断(动机判断)已明显发展,9岁时的主观判断已占绝对优势,从外部客观判断到内部主观判断的转折年龄在6~7岁。
今天发展心理的知识点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啦,你学会了吗?
关于心理学考研你复习到什么进度了呢?博仁学员很多已经把普通心理学过了两三轮,刚开始准备的同学,要跟上进度啦!复习过程中,相互监督、鼓励进步,就加入心理学考研大部队,2022心理学考研群:981320417,还有很多考研资料免费领,超多福利享受哦~
针对2022级心理学考研,博仁的基础阶段的课程已经开始,内容包括心理学考研基本情况及院校考情分析、分阶段复习计划和各科复习方法指导、基础知识精讲等,还有重点科目的框架梳理也即将上线,选择博仁,帮你梳理考点重点,让复习不再迷茫。
